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谢从华:致力于中国马铃薯生物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阅读量:1571     分享:

1.png

谢从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1981年12月本科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恩施天池山农科所(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工作(1982至1997年),其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986至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2月调华中农业大学,任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2008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2008-2017年间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他还曾担任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主任、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马铃薯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园艺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副主编。

以最新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解决马铃薯产业实际问题

谢从华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用最新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解决马铃薯产业实际问题。这句话不仅是谢教授对农业产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他一贯的研究理念。

谢从华教授博士期间的研究是“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机制及块茎大小控制”。在他的研究中,不仅修正了前人的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建立了基于温度和辐射强度为参数的块茎大小调控模型,这一模型既可以预测块茎大小与产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模型参数指导马铃薯种植密度,从而调控马铃薯块茎大小。这一模型建成后即被英国用于马铃薯种薯生产。回国后,针对我国马铃薯种薯退化严重,脱毒种薯生产成本高、周期长,脱毒种薯利用率低等问题,谢教授首先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理论应用到我国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中。他根据西南山区的气候条件,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可用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数学模型,“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获湖北省199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同时该模型也随即在湖北、重庆、贵州、四川等适宜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地区推广应用。

2.png

谢从华在华农基地调查马铃薯性状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周期长(上个世纪80-90年代生产周期8-12年),种薯生产过程中退化严重的问题,谢从华教授认为,彻底解决种薯问题的关键是要缩短繁种周期,而缩短周期的关键是要降低源头脱毒种苗的生产成本,从而扩大源头种苗的生产量,于是马铃薯试管薯形成机理与生产技术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通过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终于建立了以光照调控为基础的试管薯生产技术,基于该技术的应用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四年制生产体系,“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获湖北省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该体系作为重大农业技术在湖北省和西南地区迅速推广应用。继而,针对试管薯工厂化生产继续开展系统研究,同时针对试管薯周年生产的储存问题,谢从华教授率领团队成员继续深入研究,又建立了以变温储存为基础的试管薯储存技术,实现了试管薯工厂化生产。针对马铃薯生产特性,在微型薯(原原种)生产技术上也进行优化改进,期间获发明专利3项,从而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繁育周期最短的二年制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马铃薯试管薯高效生产技术及脱毒种薯体系创新”获湖北省2007年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

为了解决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严重的问题,谢教授开展了抗晚疫病育种,选育的抗晚疫病品种“鄂马铃薯3号”曾年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仅次于米拉和克新1号。针对近年来南方冬闲田的利用对品种的要求,他又带领团队选育早熟品种,其中“华薯1号”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南方冬作优质品种不足的问题,适宜加工的“华恩1号”品种也已应用于一些加工企业。总之,谢从华教授的马铃薯研究,课题来源于生产问题,研究围绕生产问题,建立的技术也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几十年来,他不图名利,只看是否对农民、农村、农业有利。

重视平台和团队建设,甘为垫脚石

在湖北恩施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谋划和实施我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彻底改变完善了原农科所的设施条件,并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使一个地市级基层农科所在全国同级院所评估中名列前茅。

3.jpg

谢从华在华农温室做杂交

调入华中农业大学后,谢从华教授开始组建马铃薯研究团队,围绕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使团队成为国际上马铃薯生物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与国际上知名马铃薯研究团队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团队实验室先后在2003年组建了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获批组建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20年,他还牵头组建了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此外,谢从华教授还整合校内外人员和资源,牵头组建了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平台建成后,谢从华教授便退居幕后,给年轻人一个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因而带出了一支国际活跃程度最高之一的马铃薯生物学研究创新团队。作为教授,他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更是一丝不苟,在学术上严格严谨,在生活中关心备至。值得一提的是,谢教授是我国率先招收马铃薯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培养了国内首批马铃薯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他的研究生许多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单位的中坚力量。至谢从华教授退休为止,他共培养了马铃薯遗传育种方向博士43人、硕士36人,指导博士后5人。

坚守初心,成绩斐然

谢从华教授的整个职业生涯似乎都在打基础,但他不后悔。他在恩施工作打下的基础,使得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华中农业大学他不仅搭建了马铃薯研究的平台,而且培养建立了一支马铃薯研究队伍。在他牵头指导下,建立了稳定的叶肉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将茄子的青枯病抗性和马铃薯野生种的抗寒性等优良性状导入栽培种,创制了一批马铃薯抗青枯病和抗寒的种间和属间杂种,其优良种质资源已应用于育种,谢教授率领的团队已选育出不同类型的马铃薯新品种20余个。

在重要复杂性状解析上,谢从华教授将正向遗传与反向遗传相结合,加速了性状形成机制解析的步伐,成功地解析了块茎低温糖化抗性和晚疫病持久抗性的分子与遗传机制,块茎低温糖化机理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晚疫病持久抗性机制研究也已与国际同类研究并轨。在这些研究中开发的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技术已与常规杂交育种相结合,实现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的有机融合,加快了选择效率,提升了育种技术水平。如前所述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仍然是世界上繁育周期最短质量可控的先进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铃薯块茎发育机理研究也已跻身该研究领域前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也逐年上升,目前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研究团队共获发明专利14项,均已在生产和研究中应用。研究团队共获得各种科研奖励十余项(其中8项谢从华教授排名第一)。所带领的团队2006年即被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谢从华教授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作者:杜鹃  华中农业大学副研究员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