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产业扶贫 小杂粮做成了金色产业——记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副会长程炳文
发布时间:2020-12-29      来源:       阅读量:2478     分享:


程炳文,男,1963年生,山西省长治县人,1988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农学专业,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谷子高粱体系土壤管理岗位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副会长,宁夏小杂粮产业技术专家服务组首席专家。先后在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连续9年担任科技扶贫指导员。2012年获固原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被宁夏自治区授予“塞上农业专家”,2019年被固原市授予“六盘英才”,2020年获宁夏“第二届创新争先奖章”。

典型事迹:在六盘山下的“西海固”国家级特困区,有一位将小杂粮研究与推广作为终生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扎根在干旱贫瘠的土地,研究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建设小杂粮示范基地,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小杂粮的新技术、新方法,把小杂粮做成了金色产业,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研究员程炳文。

 

耳濡目染,子承父业传佳话

程炳文的父亲是我国老一辈知名小杂粮专家,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小杂粮之乡”山西来到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10年后又将全家迁往这里。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沟壑纵横,干旱少雨,一度被联合国贴上“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标签,“西海固”也成为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贫穷落后,高寒干旱,生产水平低下,恶劣的条件和贫瘠的土地难不倒这个西北汉子,他就像小杂粮一样,向难而生,奋力扎根,把自己有限的青春和岁月都留给了这片土地,一干便是三十多个春夏秋冬,将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小杂粮事业。

 

不畏困难,科学严谨得硕果

与大作物相比,小杂粮研究条件更差,更艰辛。程炳文顶着夏天炎炎烈日田间做杂交,克服交通不便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全年超过一半时间都在各地调研,“下乡”是他生活中的高频词。在他的记忆里,没有周末周日的概念,能记起来的是几月几号、什么节气。30余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15项,育成小杂粮新品种14个并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在他的带领下,宁夏南部山区每年建设小杂粮示范基地20多个,创造性地采用“同心圆连续扩散”方法推广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把示范基地建成了“品种的擂台,技术的展台,专家的讲台,农民的舞台”。集成了“渗水地膜+波浪式机精量穴播+优质抗旱谷子品种+一次性施肥+化学除草”轻简栽培技术模式并在宁夏中南部干旱区推广应用,谷子、糜子降水利用率较传统种植方法提高了80%,糜子、谷子亩产分别由100㎏和150㎏增加到200㎏和300㎏,最高亩产达到430.5㎏和646㎏。在降雨量不足300㎜的宁夏南部山区,谷子亩纯收入稳定超过1000元,为宁夏南部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程炳文在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讲解地膜穴播谷子技术.jpg

程炳文在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讲解地膜穴播谷子技术

 

扶贫帮困,朝夕牵挂为发展

程炳文连续9年担任科技扶贫指导员。在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服务期间,与村委会一起谋划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中药材、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劳务输出的脱贫计划并为之东奔西走。至今都被汪家塬人称道的是,他自驾前往山西,垫付25万元购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采取“送母还犊”方式向建档立卡户发放,帮助村民滚动发展致富。“种糜子、栽林子、送犊子、建棚子”,汪家塬村由过去的深度贫困村变成糜子良种繁殖基地,并获评“田园美、村庄美、风光美”的全国文明村。2017年以来,程炳文又担任了深度贫困村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科技扶贫指导员,通过引进小杂粮新品种、示范推广渗水地膜谷子机穴播技术,实现了旱作谷子亩产400㎏以上,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

程炳文在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指导糜子种子田繁殖技术.jpg

程炳文在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指导糜子种子田繁殖技术

 

传播知识,常年奔波在田间

程炳文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宁夏旱作区生产一线。每年为山区各县举办专业技术培训20多场次,深入田间指导更是随时随地无法统计。通过建设小杂粮示范基地,每年实训小杂粮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150余人次,只要有需求,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经常深入我国小杂粮主产区调研,每年为农业农村部和宁夏农业农村厅提供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和建议。被陕西省榆林市、山西省岢岚县、内蒙古达拉特旗等地方政府聘为小杂粮产业开发顾问,传授小杂粮种植新技术、新方法,对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程炳文在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春季现场培训.jpg

程炳文在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春季现场培训

 

鞠躬尽瘁,愿为脱贫献终身

为把小杂粮培育成宁夏南部干旱半干旱区新的经济支撑点,程炳文心系建档立卡户,却常常忘记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扶贫工作,长期奔波和不规律的生活,让程炳文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疾病。他想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却忙得抽不开空,就连单位每年组织的体检,也被他拖成了两年一次。为及时解决农户遇到的技术难题,他几次放弃上级安排的疗养,跑遍了宁夏小杂粮种植的沟壑台塬。

程炳文的事迹多次被学习强国平台、科技日报、新华网、人民政协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被授予固原市“五一劳动奖章”、宁夏第二批“塞上农业专家”、固原市“六盘英才”、第二届“宁夏创新争先奖章”等多个荣誉。然而,最令他高兴的,却与个人荣誉无关。“看到我们的品种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我心里才满足。”程炳文说,这种激动,是拿到各种荣誉、成果转化得了钱所不能比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宁南片区搞农业科研就为脱贫,做科研不能只干‘半截子’活。相比还未脱贫的农民,我们的辛苦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他也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将一生的汗水洒在黄土地里,只为每一份付出都能颗粒归仓,只为每一户农家都能收获丰厚。

工作感悟:产业扶贫,解决的是“输血”与“造血”、“短暂”与“长久”的矛盾。专家扶贫,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作物、一种方法,要在发挥专家自身技术特色和体系协作优势的同时,结合贫困区地缘和生态条件进行多方位选择。作为谷子高粱体系土壤管理岗位科学家,扶贫工作中,我们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将本体系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引进了渗水地膜、张杂谷系列谷子新品种、研制了覆膜穴播谷子专用肥,推广“一亩地一袋肥”技术,使宁夏贫困区谷子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部分地区谷子产量实现了“翻两番”。同时,充分依靠全体系力量,为贫困村引进中药材、肉牛养殖项目,使扶贫工作产生了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增收效果,实现了一二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贫困村稳定脱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