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 宝贵的野生稻有了个好家(四)
要保存好野生稻,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它自身的特征。
最搞特殊化的是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疣粒野生稻。它是全球二十一种野生稻中唯一的旱生野生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庆文:疣粒野生稻有非常特殊的特点。它一般长在树林子底下,第一它是属于喜光但是怕晒,喜温怕热,它这个温度也不能太髙,喜温怕热,还有它喜湿怕水。如果在淹水的状态下,它也不能生长。但是它没有水也不行。科研人员就在这儿专门为它人工造了一座缓坡,种上了、龙血树、美人蕉等植物,模拟树林的条件,为疣粒野生稻准备安家的乐园。
在模拟环境还没有形成之前,让疣粒野生稻先在阴凉的大棚底下成长,以后再移植过去。
野生稻根系发达,绝大多数是多年生的,种在一起,根在泥土里会窜,影响野生稻的纯度。那就把每一株野生稻都种在塑料桶中,然后再放入水中,不让根到处乱窜。定期换土,保持盆中的营养。
野生稻大多容易落粒,种子还没完全成熟,就落到地上了,很难发现,这对保存种子不利。那就在它们成熟前,给他们套上透气的袋。
野生稻自然杂交后,它们的下一代很容易发生性状分离。那就在它们刚准备开花时,就把它们的穗剪掉,让它重新再长。没有种子繁殖下一代,可以利用它们在每个茎的节结处都会长出根来的特点,将一株野生稻剪成许多段,然后分别种到盆中进行繁殖。
科研人员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
目前,全球粮食危机越来越严重。水稻作为食用人数最多的粮食之一,它的每一点进步,都对人类的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批科研人员默默地奉献,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成功保存利用,必将为我国水稻事业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任重道远,它将从源头上保障我国种业创新发展,促进种业振兴,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助力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
摄像 | 覃仁盛
配音 | 孙斌
后期 | 毛钰婷
编导 | 毛志明 徐琴
科学顾问 | 杨庆文
策划统筹 | 徐琴
监制 | 程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