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
不忘初心,持续创新--杨远柱
在我国灿若繁星的水稻育种家队伍中,有这样一颗异常璀璨明亮的星星:36年育种生涯,选育出181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审46个,仅2016年,就有18个次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部国审66个稻品种的27.3%。2017年,又有43个次品种通过国家初审(正在公示期),占2017年全部国审稻公示品种的23.1%。他就是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委员、水稻育种首席专家,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杨远柱研究员。
“群众向党员看齐,党员向我看齐”
1978年,不满16岁的杨远柱参加高考,以超出本科录取线50分的成绩,被湖南农学院黔阳分院农学专业录取。带着父老乡亲“学好技术,让叔叔伯伯婶婶阿姨们今后天天有饱饭吃”的叮嘱,他踏进了大学。大学期间,他发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农学基础。198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怀化地区农科所,从此,开启了他的育种生涯,一干就是36年。
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农民干的活,他样样都要干。春寒料峭,播种育秧,秋意森森,选种收割,尤其是酷暑难当的“双抢”季节,每天十几个小时头顶烈日,脚泡泥泞,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即使被聘为隆平高科副总裁、首席育种专家,他仍然白天下田观察记载、选种,晚上整理数据,制定研究方案,很少在12点以前休息,甚至去北京出差开会,往往是白天开会,连夜乘坐飞机赶回科研基地。“春节”他在海南播种,“十一”他在浏阳稻瘟病圃,“五一”他在海南收种,“中秋”他在巴基斯坦选种,一年四季,奔波在他的各个育种站、育种田,难得休息几个节假日,他是一只地地道道追逐太阳的候鸟。2009年6月底,他因胆结石切除手术住院十一天,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至少要全休半个月。可7月上旬正值早稻选种的关键时刻,他那有心思休息,出院第二天,就不顾夫人劝阻,头戴斗笠、脚穿雨靴,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他那心爱的试验田。看到他那步履蹒跚的背影,夫人眼泪夺眶而出。他是同事公认的“拼命三郎,真劳模!”
杨远柱是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他高度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憎恨不良学术行为。在品种审定和成果申报时,他总是主动为提供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排名。在论文署名、资源引进、成果排名、品种审定等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侵权行为。而且,经常主动把助手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前面。
杨远柱是热爱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的热情传播者。他每年至少有3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亲临田间地头,通过发放技术资料、会议培训、示范讲解等多种形式,为新型农民、种田能手、种植大户、农技人员、种子经销商、零售商等介绍新优品种,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次。同时,他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技术管理措施,为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在老百姓的心中,“杨老师既是育种专家,又是生产专家、栽培专家,是深受欢迎的水稻全科医生。”
“放弃“铁饭碗”投身企业商业化育种,我庆幸自己选择对了”
1998年,年满三十六岁的他,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先后七次被上级人事部门记功晋级,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中青年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等荣誉接踵而至。但是,在荣誉和鲜花的氛围中,他没有被陶醉,1999年初,他又开始了新的挑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市级农科所研究经费的贫乏,科研条件的简陋等问题一一呈现,无疑严重阻碍了他的水稻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于是,他把眼光瞪上了刚刚组建的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一传开,朋友们无法理解,有的说:“企业不稳定,风险大,你放着‘铁饭碗’不端,将来会后悔的!有的说:“市委、市政府对你特别看重,仕途光明,为何放弃呢?”面对这些,经过认真思考,他认为企业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企业更贴近市场,更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更有利于自己研发工作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1999年3月他毅然辞掉株洲市农科所副所长职务,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应聘到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领衔水稻商业化育种。2007年随着公司的并购,杨远柱进入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他大胆实践,将原来的大课题制育种模式逐步改成在首席专家领导下的分阶段育种模式。2011年以来,通过逐步建设和完善生物技术、传统育种、中试评价三大平台,在国内率先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计、合理分工、标准操作、流水作业、资源共享的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实现了“大规模、高通量、集团化、标准化”育种。面对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再与人谈起当初辞掉“铁饭碗”时,他庆幸自己选择对了!
“商业化育种必须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
市场和产业需要什么品种,杨远柱领衔的团队就研发什么品种。1999年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以来,他培育的品种中,有国内不育起点温度最低、育性最稳定的早稻两用核不育系株1S,该不育系及其衍生系迄今为止共选育了78个杂交早稻品种,占长江中下游两系杂交早稻的70%,其中有4个早熟杂交早稻,填不了长江流域早熟杂交早稻空白。针对株1S植株偏高,不适宜机械化种植的缺陷,他带领研发团队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获得株1S矮秆突变体,育成矮秆抗倒优质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育成二十多个矮秆抗倒杂交稻新品种,满足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需要。还有陵两优268等3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超级稻,有株两优819等12个品种被湖南省认定为镉低积累应急品种,有湘早籼13号等5个作为省级以上区域对照品种。
2007年,杨远柱进入隆平高科以后,根据隆平高科产业发展要求,及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提出在确保早稻育种优势的同时,重点突破杂交中稻。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带的研发团队在中稻品种创新方面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育成隆科638S、晶4155S、隆晶4302A等优质不育系,2015-2017年,共选配出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等59个新品种通过国审(2017年正在公示)。其中2015-2016年审定的16个隆两优、晶两优系列组合,由于具有“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等特点,种子供不应求,在2016-2017年度销售量达1400公斤,仅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两品种销售量均超过300万公斤,推广面积均超过450万亩。
“团队精神是商业化育种成功的基础”
商业化育种人才是关键。目前,杨远柱领衔的研发团队一共78人,平均年龄33岁,有博士4人,硕士33人,学士36人,是国内规模最大、年龄最轻的水稻研发队伍。如果把过去不同企业或单位育种家之间单打独斗的竞争,比作老虎间的“王者之战”,那么,“我们要把商业化育种体系各个环节的研发骨干培养成一只只特别能战斗的狼,用我们的狼群去对付单打独斗的老虎,我想,再威猛的老虎也不是狼群的对手。”这是杨远柱对他的团队提出的期望。商业化育种体系靠的是团队协作、团队作战,而他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狼”。他亲力亲为,言传身教,每年带助手下田观察记载和选种时间长达6个月之多。
为了激励研发人员,“隆平高科”实行品种开发提成制度,按照规定,首席专家杨远柱个人可得品种提成的70%,但他主动降低提成标准,自己只拿30%,把提成的70%分配给团队成员。正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他的研发团队从当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在他的影响下,在奖励面前主动推让,不知不觉竟成了团队的一种“文化”。
“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永远的梦想”
截止2016年底,杨远柱团队共选育审定了181个(次)水稻品种,其中国审品种40个(次)。在杨远柱等科研团队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支撑下,“隆平高科”的水稻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比例已超过70%,公示连续3年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超过了15%。201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2.99亿元,净利润达到5.01亿元,成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隆平高科”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一名,2016年被评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第一名。并以第55名列福布斯“2016最具创新力成长型企业”,也是全球唯一入选的种业企业。
据初步统计,杨远柱团队选育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余亩,为农民增收100亿元。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各1篇。他先后被聘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十余个专业机构的委员、理事或副理事长,是湖南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稻米》等四家期刊编委。他指导硕士毕业生近三十人,培养出一大批水稻研发骨干。他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使其100%用于研发工作。杨远柱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崇高荣誉,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次,并获大北农科技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奖和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全球水稻育种之星”等。面对荣誉,他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才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最大梦想。
杨远柱,就是这样一位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一位持续创新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