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2024年作物田间表型精准鉴定技术交流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       阅读量:242     分享:

2024年5月22日,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基地主办“2024年田间表型精准鉴定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依托小麦种质精准鉴定试验的8600个小区试验,围绕表型搭载平台、传感器设备、表型技术应用和精准鉴定策略进行了研讨,并展示了新开发表型鉴定和智能育种相关传感器及智慧农业设备。会议旨在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田间精准表型鉴定的前沿动态、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程维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中心主任顿宝庆、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永贵、新乡县农业部门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化研究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浙江大学和企业代表150余人出席了会议。

1.jpg

参会人员合影

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利用新型传感器、自动化平台和图像处理系统,可在大田条件下快速、准确筛选出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现场会展示了田间环境下无人机、表型车、田间机器人等搭载平台,以及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和热成像等传感设备联合作业应用的场景。肖永贵秘书长介绍了多时序表型、田间3D表型技术和智能识别及其在基因发掘和产量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马韫韬教授介绍了表型平台搭载各类传感器设备及其在表型调查中的应用,并表示,这种高通量的表型监测技术可有效地提高作物农艺性状鉴定的估算精度,进而加速作物育种评价鉴定的效率。

2.jpg

表型传感器和鉴定平台展示

李立会指出:“精”选优异种质是通过多年多点全生育期表型与基因型鉴定来选择优质的种质资源;“准”确评估优异种质的可利用性是作物种质精准鉴定工作的核心,其中全生育期表型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小麦田间性状测定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鉴定方法,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数据化转变。无人机搭载传感器、表型车等现代化表型鉴定设备的发展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助力,种质资源表型鉴定效率和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得到较大提高。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此次活动以田间现实场景为平台,聚集表型研究相关专家跨学科进行展示交流,将有效推进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技术的发展,为生物育种和智慧农业发掘新质生产力。

3.jpg

展板展示交流

4.jpg

肖永贵秘书长主持交流互动环节

5.jpg

表型车操作演示

6.jpg

田间机器人操作展示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