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朱德峰:追求水稻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探路者
发布时间:2022-03-21      来源:       阅读量:504     分享:

作为一名水稻科技工作者,朱德峰怀着做农业科学研究为了祖国大地的丰收、稻农的欢笑,在我国水稻产业技术进步中留下脚印的信念,在水稻生产中提炼研究课题,在试验研究中创新稻作技术,在技术推广应用中服务稻农、提升技术。


1.jpg

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等研究,针对水稻生产卡脖子难题,发明和研发多项生产技术。他主导研发的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叠盘出苗育秧技术等10余项技术多年入选农业部水稻主推技术,在我国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持或主要完成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7项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4项等奖项,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多次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及国家水稻专家顾问。先后获得农业部、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


朱德峰照片1.jpg



发明水稻钵毯秧苗机插新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及其他产业,种田人越来越少,怎么办?中国人如何端牢饭碗,并装自己的粮?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方向,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三大环节中,耕作和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技术含量高,程度和水平还较低。我国水稻机插技术引进的是日本发明的水稻毯苗机插技术,然而我国水稻品种、季节等稻情与日本不同,引进的技术无法很好适应我国生产,存在伤根伤秧严重、插后缓苗期长等问题,制约水稻产量提高。针对这个生产性、制约性问题,朱德峰反复思考、分析、研究,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提出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的水稻钵毯苗机插新方法。问题来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需要培育上毯下钵水稻机插秧苗,要培育这种秧苗需要专用的育秧盘做田间试验研究。做育秧盘需要开不同类型模具,开一个模具就需要4~5万元费用,当时没有这么多经费,且不成功的风险也很大。为了控制风险,节约资金,又要创新新技术。每次开半个模具,经十余次试验,最后水稻钵毯苗机插技术获得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这种方法,培育水稻上毯下钵秧苗,插秧机按钵取秧机插,解决了日本引进的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机插后伤根伤秧低、返青快,增产效果好。该技术深受稻农的肯定和欢迎,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连续术等方面处在国际领先水平,仅在黑龙江省该技术占水稻种植面积一半左右。


朱德峰2.jpg

 

创建1+N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模式


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慢,增产增效不显著还有一个制约性因素是水稻机插秧育秧瓶颈。早在本世纪早期,他在水稻种植大户调研中发现,水稻机插育秧中,常因烂种烂秧死苗废秧率高,秧苗质量差,机插增产增效不理想。他通过分析水稻机插育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研发出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创建出“1个育秧中心、多个育秧点”的1+N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模式。这种育秧模式有三大优点,一是秧苗质量好,二是降低育秧风险和成本,三是提高育供秧效率。原来一个育秧中心只能培育几百亩、多至上千亩可插种的秧苗,现在一个育秧中心可育上万亩,大的几万亩可插种的秧苗,带动水稻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



解决杂交稻稀播少本机插秧难题


杂交稻是我国首创,在解决我国及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我国杂交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应用已有近50年历史,至今全国杂交稻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0%左右,增产增效显著。杂交稻要求稀播少本种植,手工作业可以做到杂交稻稀播少本种植。但是机插化稀播少本种植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已经成为卡脖子的难题。杂交稻手插秧种植,1亩田仅需要种子1斤左右。机插秧种植,需要种子3~4斤。杂交稻种子价格高,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且杂交稻种子用量大了,产量反而低,效益当然更低。这对杂交稻机械化种植的生产性、制约性问题,经多年研究,创新了杂交稻精准播种育秧和机插新技术,用种量节省30%,增产5%~10%,解决杂交稻稀播少本机插秧难题。



心中有水稻,有稻农


他坚持脚踏实地科学研究,从生产中寻找问题,在针对问题研发技术。作为水稻科技工作者,他坚信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同在,技术创新是技术服务基础,有了好的技术才能为稻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有了技术,心中要有水稻,有稻农,才能真心帮助稻农,服务水稻生产。他常常访问种粮大户,给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问题,深受稻农的肯定和欢迎。很多种粮大户也把他当做种田的技术依靠,期盼他能到他们的田间进行指导。20世纪末,在深入基层水稻生产调研中,他发现种粮大户机插秧苗很差,询问当地农技人员和稻农,稻农说,“水稻机插秧的秧苗总是育不好,每年因烂种烂秧死苗的报废秧20%,还有出苗不整齐、不壮的秧,没有办法”。在经过分析育秧问题及稻农交流后,他告诉稻农二句话,一是采用叠盘出苗育秧,二是配制基质育秧。第二年再回头看,这个稻农二个技术都用上,秧育得很好,服务面积也扩大,很开心。



image.png


人物由浙江省作物学会和中国作物学会陈惠哲理事推荐

作者: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