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黄宗洪:毕生只为一粒种
发布时间:2022-03-24      来源:       阅读量:211     分享:

为了让水稻更健壮、为了让农民能够收获更多的粮食,他经过多年杂交选育出高产、抗病、抗寒的良种。他的坚韧、执着和智慧,帮助贵州千万农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黄宗洪.jpg

黄宗洪,1956年2月出生,贵州思南人,二级研究员,曾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贵州省主委,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第九至十二届政协常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主要从事水稻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水稻育种攻关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

 

一粒种子,包含着多少生命的信息和秘密,或长成金灿灿的谷穗,或出落成嫩绿的花草,或成长为粗壮的大树。而一粒水稻种,日后就是一捧粮食,是解决温饱的关键,是生存的希望。40年前,黄宗洪就是带着这份希望,踏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育种生涯。

黄宗洪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乡贫穷落后的农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从他记事起,看着大人们天天在几亩土地上忙忙碌碌,可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下来,粮食还是不够吃,经常挨饿。长大后,农忙时节他自己也经常下田插秧、种地、打谷子、晒谷子,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一定要努力争取吃饱肚子”的念头,就在他的心头生了根。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他开始了长达40年的水稻研究事业。他怀揣着信念、迎着晨曦、踏着露水、送别夕阳,10余年不断在稻田里仔细观察、记录终而复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他选育的“I优4761”新品种,在1998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品审169号),成为当时贵州省育成的第一个迟熟型三系杂交水稻。该品种具有高产、多抗的特点,抽穗扬花期及灌浆后期具有很强的抗寒性,解决了贵州山区水稻生产中高海拔地区种植长生育期(迟熟型)品种常遇低温危害后稳产性差的问题,在生产应用上也得到种植户一致好评。

“我们种了黄专家他们的新品种,连续好几年单产都在800公斤以上。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喽。”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隆寨村的稻农姚启宇高兴地说到;贵阳市东风镇头堡村稻农马必金不敢相信地说:“原来我也不相信产量会这么高,第一年单产就达到900公斤,后来连续种了三年,单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2002年,“I优4761”品种优越性越发得到展现,当年贵州省水稻生产上遇到了连续13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生产上大多数杂交水稻不能正常扬花授粉,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而“I优4761”的抗寒性强在种植区域受影响不大,受损不明显,使得贵州省自育品种名声鹊起,吸引了国内同行的注意。

2.jpg

袁隆平院士指导黄宗洪团队开展育种工作

与高手为伍,与智者同行。黄宗洪开始逐步涉入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带领团队走向省外与国家队开始探讨、学习和交流。1997年,黄宗洪团队撰写的关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英文研究报告,成为在长沙召开的“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会交流论文,并得到袁隆平院士亲笔签发的入选论文证书,黄宗洪团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黄宗洪团队成功育成第一个两系法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两优363”,该品种通过国家和贵州省审定。在三亚,该品种经杂稻中心的专家品鉴后,袁隆平院士亲笔写下:“口感好、清香、柔软、可口,外观美、细长粒、半透明、垩白率低,可列为高档优质米”的评价。这一高度评价再次给予黄宗洪团队极大的信心和鼓舞。2011年,袁隆平院士受邀参加了在兴义举行的贵州省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测产验收会。黄宗洪团队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金优785”在兴义示范单产达967.3公斤,袁隆平院士给予了高度好评,该事件并被评为2011年贵州省十大‘三农’新闻之一。2012年,“金优785”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是当年全国认定的13个超级稻品种之一。在袁隆平院士指导和鼓舞下,黄宗洪团队成果层出不穷,选育三系杂交稻品种“金优785”,“两优363”、“全优785”和“键优385”共3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级审定;“协优385”和“优I8号”共2个品种通过云南省审定,2136S、611S和360S共3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通过贵州省级审定;“I优4761”、“两优363”、“黔恢785”和“紫A”共4个品种获作物新品种权。

黄宗洪1.jpg

黄宗洪与其选育的超级稻金优785

目前,黄宗洪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还是像“候鸟”一样,每年从贵阳飞往三亚,扎进稻田里,去看望了解念念不忘的宝贝材料,继续做着他热爱的水稻研究工作,去追寻他心中那颗完美无暇的“种子”。

  THE END

人物由贵州省作物学会推荐

作者:姜敬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宣教处副科长)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