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会员之家>>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 谱写农业灾害遥感新篇章——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毛克彪研究员/教授
发布时间:2022-07-25      来源:       阅读量:1424     分享:


1.jpg

毛克彪 (1977.8) ,党员,博导,研究员/教授,中国作物学会高级会员,贺兰山特聘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单位)优秀青年一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大数据、农业和草地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 150 余篇(第一作者 80 余篇),SCI/EI 80余篇,个人专著 2 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20 余项,软件专利21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级课题近 20 项。以第一人获得茅以升科技奖-北京市青年科技奖 1 项、中国产学研促进奖 1 项、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创新奖 1 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 60 周年卓越奉献奖 1 项、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参与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神农中华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主要取得了如下创新:(1)在晴空条件下,通过利用近红外波段估算大气水汽含量,克服了以往算法需要从气象站点获得水汽的困难,提出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分步反演的新劈窗算法,简化了反演过程,提高了反演精度;针对多热红外波段数据,通过建立邻近波段发射率之间的关系,克服方程不足的困难,提出了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多波段反演算法,通过利用深度学习耦合物理和统计方法解决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反演及分离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反演精度和算法适用性;(2)首次提出利用先验知识和人工智能方法直接从遥感数据大面积估算近地表空气温度反演方法,提高了空气温度反演的精度和时效性;(3)通过利用同极化不同频率微波指数克服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了标准极化微波指数模型,提高了土壤水分反演精度;研制了一套利用 GPS 地面反射信号估算土壤水分的仪器和方法,丰富了国内地面高空估算大面积土壤水分微波仪器;提出利用卡曼滤波迭代优化方法估算窄波段、宽波段发射率及大气水汽含量,提高了反演精度;(4)提出了全天候的被动微波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利用深度学习解决了有云情况下热红外无法准确反演地表温度的难题;(5)通过对全球温度,二氧化碳,植被和水汽数据分析首次提出地球温度变化是由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能级位置决定的理论;地球上生态系统(植被物种分布)大的时空分布受大气水汽时空分布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由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决定的结论,地球上气候(包括天气)和生态系统变化主要是适用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变化的内在调节形式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理论思想;(6)通过灾害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提出了新时期的“藏粮于民与粮食节约”,被中央和地方采纳。并进一步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藏战略(藏粮于民、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可。

2.jpg

毛克彪教授(左)-柳林教授(右) 2016年,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受聘仪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毛克彪所求索的,是在农业遥感领域上的突破。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学识,丰富而成熟的科研能力在农业遥感领域潜心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许多专业学科建立了联系,指引了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遥感是从远外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揭示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毛克彪解释道。在这样的定义下,意味着遥感可以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和定位,表现出客观性强、不易受人为干涉的特点,更方便决策。至于他所从事的农业遥感技术,则是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结果,依托于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农学等,为人类从多方位、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农业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毛克彪就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把农业科学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潜心研究填补专业空白

毛克彪于1977年出生在湖南,从儿时起,勤学苦练就成为一种良好特质渗透进了毛克彪的人生习惯中。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边工作边学习,踏出一串坚实的足迹,写下一串令人叹服的履历:他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各类国家重大、重点等科研项目近20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做出突出贡献,2016年5月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毛克彪是一位在学术界研究思维非常活跃的学者,在遥感和计算机等七个专业学习过,像他一样的科研人员大抵都思路开阔,不拘一格,不会因为岁月的逝去而消沉,也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泯灭,他们会用智慧的头脑与娴熟的能力在科研的道路上撑起一片天。

毛克彪的研究兴趣聚焦于农业大数据、气候变化、农业遥感、微波、热红外遥感、空间数据挖掘及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他在每一项研究中都会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团队并肩解决问题。

“举一个例子”,毛克彪说。地表热辐射在通过大气达到卫星传感器的过程中,主要受地表类型和土壤水分,近地表空气温度和大气水汽含量的影响。氮磷钾溶解在土壤水分里面,土壤水分的变化会影响介电常数变化,从而改变发射率,发射率变化会影响地表的辐射效率,而地表温度变化又会决定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影响与近地表空气的能量交互,改变近地表空气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的变化影响大气剖面,继而决定大气平均作用温度;在地表热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水汽吸收,然后达到卫星传感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单波段热红外传感器准确计算地表温度过程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获取大气水汽含量计算大气透过率;获取近地表空气温度估算大气平均作用温度;已知地表类型和土壤水分准确估算地表发射率。”

以往大部分研究人员只集中在辐射传输方程中某一个部分的改进提高反演精度,毛克彪为了系统性提高地表温度反演精度,在三个关键参数以及空间气候变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创新研究工作。在土壤水分反演精度方向上,他建立了标准极化微波指数模型,提高了土壤水分反演精度;还研制了一套利用GPS地面反射信号估算土壤水分的仪器和方法,要知道,在这以前,解决了国内地面高空估算大面积土壤水分与遥感同步匹配问题。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在此后的工作与调研中,毛克彪潜心研究,育教于学,开拓创新地提出观点并给予实施,填补了国内众多领域的空白。

积极创新再造新高度

2007年,当意气风发的毛克彪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农业遥感领域,凭的就是这一股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勇气与决心。

2014年-2015年,毛克彪设计完成了“基于遥感研究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课题,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16年,他主持基于遥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旱灾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课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于 2019年完成。

我们了解到土壤水分不但是干旱监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而且其变化会影响热辐射和发射率变化,从而影响地表温度的反演精度。以往人们通过同一个频率不同极化建立微波指数与土壤水分建立统计关系计算土壤水分,毛克彪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频率V极化的微波指数能较好的消除粗糙度的影响,从而提出并建立了新的不同频率同极化标准化微波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比值法克服了以往需要同步获得大尺度地表温度的困难,且利用这种方法反演误差降低了10%。为了进一步验证和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精度和实用性,毛克彪发明了一套利用GPS地面反射信号反演土壤水分的装置和方法,该方法填补了国内在地面一定高度获得大面积土壤水分参数仪器的空白,解决了星上土壤水分验证时地面点观测难以匹配且缺乏代表性的难题,被“草原植被及其水热生态条件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应用”项目采纳,并在国家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站得到了应用,为草原生态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毛克彪始终把创新贯穿在地面温度遥感定量反演及农业应用项目的进程中,为了提高空气温度反演的精度和时效性,他首次提出利用先验知识和人工智能方法,直接从遥感数据大面积估算近地表空气温度反演的方法。使得直接从遥感数据大面积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的反演方法变得通用,误差大约1℃(同类国际刊物发表精度是2-3℃),应用效果明显并有了很多代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大气水汽含量作为先验知识提高近地表空气温度反演精度,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毛克彪还在晴空条件下,通过利用近红外波段估算大气水汽含量,克服了以往算法需要从气象站点获得水汽的困难,提出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分步反演的新劈窗算法,简化了反演过程,提高了反演精度;针对多个波段的热红外数据,克服方程不足的困难,通过建立邻近波段发射率之间的关系,继续提出了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多波段反演算法,通过利用深度学习耦合“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解决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反演及分离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反演精度和算法适用性。

生命无止境,科研的脚步不会停止,毛克彪也一直都在前行。在热红外无法准确反演地表温度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全天候的被动微波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利用深度学习解决了有云的情况下热红外无法准确反演地表温度的重大难题。全球平均每天有60~70%的地表受云影响,热红外在云覆盖地区很难获得地面信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他在分析Aqua卫星多传感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MODIS温度产品和AMSR-E不同通道之间的亮度温度建立反演地表温度的反演模型。从而克服了以往需要同步测量地面温度数据的困难,并为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参数反演的相互校正和综合利用多传感器的数据提供实际应用和理论依据,解决了有云情况下热红外无法准确反演地表温度的难题。在精确反演地表温度上,建立的统计方法的平均误差在2℃左右,国际相关研究精度为2~3℃。毛克彪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传感器的优势和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利用深度学习耦合物理和统计方法,同时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作为彼此的先验知识,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被动微波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反演的难题,提高精度和使得算法通用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提出新理论

近年来,毛克彪研究当前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万有引力空间(星体轨道变化)气候变化和大生态系统模型的理论思想。他通过对太阳系星体运行轨道(如下图所示)和全球遥感等数据证明:地球温度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在太阳系和银河系中的轨道位置所处能级决定,地球内部能够自我调节温度,人类对地球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地球温度的影响只是起到扰动作用。他举了一个简单证明就是地球一天二十四小时温度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决定的,每年春夏秋冬温度和植被四季变化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决定的,更长周期的温度和植被时空变化是由太阳和其它星体轨道变化决定,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变化影响相对比较小。

3.png

天体周期运动引起地球气候变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按照常理大气温度升高,大气水汽饱和度增加,温度继续升高,反复叠加,温度会持续增加;然而数据分析表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下降,从而部分抵消了二氧化碳的影响,温度不是线性上升(如下图所示)。

4.png

毛克彪提出地球温度和生态系统时空变化是由地球在太阳系和银河系中的轨道位置所处的能级决定,当人类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度升高时,地球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就会通过调节大气水汽和其它气体成分变化或者火山喷发释放气溶胶到大气中或者调节海洋地下火山喷发的大小改变海水温度,从而使调节温度变化。另外,毛克彪通过分析全球植被遥感数据研究发现全球的植被也随“星体轨道变化-气候变化-温度变化-二氧化碳变化-水汽变化”而变化,赤道地区的植被每年以0.11%速度在减少(水汽在此也减少),北高纬植被每年以0.17%的速度在增加(水汽在此相应增加)。植被大规模时空变化人为因素影响很小,不同地区增加或减少主要是由于星体周期变化,磁场引力变化等引起的。他同时提出地球上的每个物种的出现、迁移和消失在某种程度也是由星体引力和磁场变化及周期等因素决定,引力场和磁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各物种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主要原因是各种物种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都受到引力和磁场的作用。

为此,通过对全球温度,二氧化碳,植被和水汽数据分析首次提出地球温度变化是由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能级位置决定的理论;地球上生态系统(植被物种分布)大的时空分布受大气水汽时空分布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由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决定的结论,地球上气候(包括天气)和生态系统变化主要是适用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变化的内在调节形式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毛克彪提出以大数据思维建立终极气候变化和大生态系统模型:以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太阳或者银河系为中心的引力和磁场变化模型,模拟在行星运动过程中,磁场和引力方向变化以及太阳辐射变化怎样驱动地球大气水汽(云)、洋流运动和岩浆运动等、从而引起每天不同的天气和生态系统变化,特别是模拟引力场和磁场方向突变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报重大自然灾害。由于星体运行周期长,人类缺乏观测数据和观测技术,可以利用地球极端气候周期变化反推天体运动规律和发现新的天体,用大数据思维建立复杂气候变化模型和生态物种演化模型是未来地学等领域研究的趋势。此理论思想的提出为空间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模型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对空间气候变化变化和灾害预测以及生态物种演化等研究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为农业遥感添砖加瓦

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求知路上,我们应该孜孜以求,永不止歇。毛克彪在对待农业遥感技术上也始终秉持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

毛克彪在地面温度遥感定量反演及农业应用这个项目上付出很大的心血,他在研究中发现如何将被动微波遥感与热红外遥感相融合,取长补短,实现对地表温度的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反演,在解决目前遥感温度产品在空间上不连续和分辨率不够高的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毛克彪就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算进一步研究被动微波与热红外数据联合反演地表温度的容和算法,构建高空间分辨率且空间上连续的温度产品。并准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点数据,建立温度变化函数,从而利用不同时段的卫星温度产品通过函数关系计算连续的小时温度产品。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毛克彪还萌生了要研究如何选择多颗卫星建立归一化方法的想法,这样一来就可为我国农业提供长时间序列的高空间、高时间和高精度的温度产品,提高灾害监测和粮食估产精度。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毛克彪提出首先应进行相关数据的前期收集和地面观测的准备工作,建立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库。然后针对FY-3和VIIRS数据的新特征,提出对数据适合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以应对MODIS数据不足的情况。并且可以利用被动微波数据对云覆盖的区域进行地表温度反演,进行精度校验,计算相对准确的区域平均温度。再者要充分利用插值和人工智能方法对热红外获得的地表温度和被动微波反演得到的表面温度进行更好的融合,以便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温度数据。其次还要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和区域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对区域表面温度进行拟合,获得每天温度变化函数。最后利用不同卫星数据产品,提出归一化函数,构建长时间序列的温度产品数据,可以分析十多年高温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找到相关解决方法,对保障粮食产量及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毛克彪还在地面温度遥感定量反演及农业应用这个项目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与开拓性的观点,他针对FY-3/VIIRS新数据特征,计划提出新的算法,利用热红外高空间分辨率优势和被动微波数据全天候各自的优势,提出融合算法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温度数据;他还在这个项目上准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获得每天24小时温度变化的函数,利用不同时间段的遥感温度产品计算区域每个小时的温度产品数据,为气候变化模型提供更高时间分辨率的温度参数。这样一来,就可建立高空间分辨率的热红外与被动微波融合的反演算法,还可建立温度变化函数获得以小时分辨率的区域温度数据库,以帮助提高农业灾害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精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应对极端事件和粮食安全献计献策

五年前毛克彪研究员领导的农业大数据课题组通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遥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旱灾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农业部专项:国内外农业大数据应用跟踪研究)开始研究和关注我国粮食存储变化问题,认为目前“藏粮于民”应对极端灾害事件和稳定物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国家地方储备粮食减少。自2001年起,我国粮食供给实行市场化,各地粮食局人员裁撤、功能转换,由过去的储备供给转向市场调节,部分地方的粮库转租给商业机构甚至拍卖。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部分地方粮食收购部门和商业机构出于利益和成本考虑,“低价进、高价出”,地方粮食储备大幅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减少35% 以上。

其次,民间粮食储备减少。2000年之前,几乎每户农村家庭家都有一个小粮仓,存够平均半年的粮食。按照平均每人每天消耗0.8斤粮食,8亿农村人至少储备了1171亿斤粮食。2010年之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加速的最近五年,农村房屋结构已经大变样,过去每家每户的小粮仓基本消失。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许多人在城镇买房,80%以上的农村家庭已经不再储备粮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减少的粮食储备多达750亿斤。2000年前城镇居民一般每次购买一袋50-100斤的粮食,近年来由于超市的袋装粮食逐步递减,现在城镇居民家中余粮基本与超市袋装粮食大小一致,多为每袋10斤。初步估算,近年我国民间粮食减少接近我国一半人口半年的粮食储备量。

种粮面积减少,由于种粮利润不大,甚至要给予补贴,一些地方不够重视粮食生产,部分省份采用进口代替生产,导致本地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很多地方改种果树等经济作物,比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对部分地区抽查发现,当地大量农田低价流传或抛荒,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

极端事件导致粮食保障不足,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产粮大省湖北从黑龙江调粮,一些偏远农村发生粮荒。新冠疫情还加剧国际粮食贸易波动,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战略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极端灾害天气进入周期性的高发期。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有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2000年以来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预计会延长至2030年。

粮食浪费严重,危机意识缺乏。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持续改善,中老年人的饥荒意识逐渐淡薄,没有挨饿经历、不知种粮辛苦的年轻人不珍惜粮食,餐桌浪费严重。潜在产量不等于实际产量。近年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取得很大进展,国家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粮食单产已有大幅提高。但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只表明我们有高产的潜力,不等于真正的产量,只有地里种了才有粮食;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不能把潜在的产量当成真正的粮食。

为应对极端事件、消除粮食隐患,建议中央和地方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同时,实行“藏粮于民”,形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藏战略”理论和方法。藏粮于民。鼓励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分别储备3-6个月和1-2个月的余粮。此举是粮食安全稳定器,可有效缓解粮食存储压力、增强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以稳定物价、保持社会稳定。城乡互保,有条件的城镇居民可利用各自的渠道,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与农民签订互帮协议,即城市居民每年提前向农村居民预付购买够自家一年口粮的资金,以稳定农民收入、鼓励农民种粮。

此外,他们建议实行兵团种粮、建立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基地,以提高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基于平等自愿原则逐步实现农民土地参股,在全国设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和东南六大兵团种粮基地,实行国家种粮。蔬菜生长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大,建立在城乡结合带建立能抗极端灾害的蔬菜大棚,以应对极端气候、调节蔬菜价格。

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毛克彪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人生的积累也奉献着自身对农业遥感事业的无限热爱,用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为农业遥感事业添砖加瓦,熠熠生辉。相信他在享受身心磨砺之后,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将继续描绘更美的彩虹蓝图,用最朴素的岁月装点最灿烂的科研人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