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会员之家>>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 咬定青山求真知,甘为人梯育新人——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卫建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2-07-25      来源:       阅读量:568     分享:

1.jpg

张卫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农艺咨询专家,中国作物学会高级会员。1990年至1999年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6月-2003年9月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93年开始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2008年之后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方向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推广等工作。现担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理论成果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 Advances等重要刊物上,出版专著10余部;技术研发获得部省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1993年工作以来,他一直坚守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阵地,将全球变化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新理论及新方法引入本学科,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务实求真定力,开展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的共性理论创新及关键技术研发,探究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应对策略。

全球变化生物学是全球变化科学的前沿领域,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是该领域的重点方向。上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发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与温度升高的关系是随时间推移而呈现逐步适应特征,其内在的适应机制一直未被揭示。张卫建研究员从耕作学视角,借助田间增温试验,探讨了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温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下土壤真菌逐步占优势,细菌群落下降,土壤碳排放下降。可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土壤碳排放适应气温升高的内在机制,这为科学预测气候变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另外,在多品种、多点、多年的田间增温验证下,发现温度升高1.5℃,我国冬小麦、双季稻区晚稻和东北主要作物呈现增产趋势,双季稻区早稻、水旱两熟区中稻和华北夏玉米呈减产趋势。因此,气候变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有正有负,可采取主动适应和趋利避害的策略,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和Global Food Security等期刊上,单篇论文被引用频次为364次。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9年以来连续被爱斯维尔(Elsevier)列入作物学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稻田生态与水稻栽培是张卫建研究员长期坚守的重点领域之一,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等传统研究基础上,他引入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等新理论与新方法,丰富和拓展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理论及方法体系。他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水稻丰产优质耕作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稻田甲烷(CH4)减排和土壤固碳的理论与技术探索,探明了水稻品种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土壤耕作与水肥管理等稻作技术对稻田CH4排放和土壤有机碳的综合影响、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时间效应,揭示了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协同途径和机制,创新了稻田丰产减排的关键技术,建立了适于我国水稻主产区高产低碳排放的稻作新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及应用。稻作理论创新成果先后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重要期刊上;稻作技术研发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其中水稻丰产减排耕作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世界银行推荐为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的主推技术,可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助力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

2.png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张卫建研究员也非常重视教书育人和团队建设,甘为人梯育新人,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人才。在原耕作制度研究小组的基础上,于2014年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并于2019年基于创新团队成立作物耕作与生态党支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批建立在创新团队上的党支部。近五年基于创新团队平台,培养了16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国际留学生5名。培养的学生中有3名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5名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1名获得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作为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首席和支部书记,张卫建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开展高产高效耕作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依托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和“田间大课堂”,通过支部联学共建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创新团队与黑龙江省桦川县对接,开展的科技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建的水稻“田间课堂”科技帮扶新模式,培训农民与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示范区增产增效20%以上;获2020年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科技助力扶贫专项奖”、2021年第三届党建创新交流活动“服务群众组”银奖、2021年农业农村部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支部成员获2021年佳木斯市“三江英才”称号,建立了一支勤于实践、勇于攀登、敢于创新的创新团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