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会员之家>>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 辛勤耕耘的实践者 讲究细节的匠人精神——记成都吉瑞集美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一
发布时间:2022-08-03      来源:       阅读量:283     分享:

1.jpg

王一,1971年7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农艺师,中国作物学会高级会员,四川省科技厅注册专家,成都吉瑞集美农作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国家或省级水稻、玉米等作物各类试验,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服务,项目研究,种子生产等工作。32年来,主持或参与选育农作物新品种 19 个,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结题验收 14 项,参加省级科技项目评审 77 项,完成登记品种 6 个,鉴定新材料 6 份,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8 项,申请专利和软著 11 项。在“科技下乡”、“扶贫攻坚”、支持“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建设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援尼泊尔第一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荣获尼泊尔政府尼泊尔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颁发的“卓越贡献”奖励 1 项。参与“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病虫口夺粮”攻坚战中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主笔或参与发表在核心期刊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共 13篇。为农作物生产和品种更新换代、技术革新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书写于飘然旷野。

2.jpg

图 王一(居中)在湖北宜昌市农业科学院考察西南春玉米试验与专家合影 

扎根基层的“土专家”,让种子更好的“游击队员”

王一在长期基层农业工作和生活中,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深知“农业生产发展中良种是关键,良种配法”的道理。他说道,“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日益尖锐,节约、环保、安全的绿色农业生产成为发展研究方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成为种业层面上破解当前农业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瓶颈问题的有力抓手。王一始终坚持资源创新,与时俱进,培育特色、优势、高效,以甜糯玉米代表品种“彩甜糯333、黑糯270”,普通玉米代表品种“天宇502、科源玉6号”,水稻代表品种“锦城优雅禾、玉优637”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做事讲究细节的匠人精神,公正、严谨、科学、系统评价新品种,为委托测试单位、品种试验普升晋级和品种审定提供可靠依据,达到种用安全。

当今“农作物品种‘井喷’,老百姓购种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加之,劳动力转移,农村种粮队伍日趋老龄化,土地休耕、荒置,促使没有市场竞争力品种的许多种业企业连年亏损,面临倒闭”的情形下,王一将品种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生态条件、生产实际,利用科技创新,挖掘自身潜力,予以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认真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和适应性种植试验,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估和风险评价,同时做到良种良法共同示范探索推广;对价值高、表现优秀的品种组织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现场观摩会,实行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企业看禾营销品种,成功提高宜香优2115、F优498、川麦104、川油58、彩甜糯333等一列新品种成果转化效果。

3.jpg

图王一在调查水稻结实与稻曲病发病情况

 在生产各个环节中积极跟踪发现问题,针对农户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针对性地技术培训,结合种植现场进行指导,为营销推广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辛勤耕耘的实践者,靠苦干和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和专业技能,勇于革新,提高办事效率,重点从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为民情怀,“一责双岗”积极切实抓好“抗疫情,保生产”,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专业、实用的农业技术之长为种业、种植农户、农民种植痛点把脉问诊排忧解难,解决品种选育、测试、推广“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当好距离农作物最近的田野一线实战专家。深入到幽微的往事之中,纪一事,咏一物,将过去隐入内心的记忆诉诸美好文字,因而普通的生活,仍值得我们成就,值得我们驻足、咏叹、三复斯意。

4.jpg

图王一(左一)玉米新组合田间筛选试验评定

不忘社会责任,践行公益事业

2012年以来,王一不间断地参加到“科技下乡”、“扶贫攻坚”、“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建设具体项目,结合农时、农作物种植结构、耕作方式,实用、灵活、开放、渐进地针对重点开展现场指导、召开推进会议、提出建设性意见、协调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困难。一批批帮扶活动项目取得了新进展,有力推动了阶段性工作走出困境和行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深受欢迎,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5.jpg

图 王一(右三)在海外尼泊尔进行玉米田间病虫害培训教学

2018年7-8月,王一参与“2018年杂交玉米综合技术海外培训班”援尼泊尔第一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建中国粮仓、保当地民生。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筛选出41个最适宜农业投资国家,其中,种子、农技服务、农机等领域为重点,而种业则是核心,获得各国的支持,尼泊尔是被选上述国家之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环境与国内相似。中国农业走进尼泊尔的原因有三:(一)技术落差,政治落差。相比全球任何国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都要领先;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中国部分农业产业存在技术优势,或产品性价比优势;相比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欧美企业,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具备政治优势。(二)操作层面。我国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养殖产业链运营经验丰富;中国政府不仅鼓励优势技术“走出去”,而且提供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农业的需求旺盛而迫切。(三)持续与发展层面。只要政府间工作机制到位,中国的高性价比种子、动保等产品就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进入标的区域并实现收益,而耗时较长的技术与产业的本地化则可以稳步推进。“2018 年杂交玉米综合技术海外培训班”援尼泊尔第一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尼泊尔政府、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成果鉴定验收,王一的海外培训授课得到尼泊尔政府尼泊尔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颁发的“卓越贡献奖”以资鼓励,并得到项目组和中领馆的高度好评。

 “病虫口夺粮”,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第一大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病、虫害是限制玉米产业的主要瓶颈,针对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大斑病、纹枯病和穗腐病四大病害的防控难题,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晓研究员牵头,经过近30年系统研究,明确了四大病害的优势病原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其流行规律。创新了西南地区玉米四大病害的高效、精准和规模化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育种技术,对11154份玉米资源和区试组合进行了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筛选出抗源559份,创制出优异抗病自交系11个,选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抗病品种12个,集成了4项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构建了“抗源传递模式、风险控制模式、绿色防控集成应用模式”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植保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果推广机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国际领先水平。对西南玉米稳产增产,对藏区、彝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及西南边境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和玉米农药减施增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草地贪夜蛾,源发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尤其对玉米的危害较严重。2019年首次入侵我国,草地贪夜蛾的习性、迁飞路径和迁飞规律,预测、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态势严峻。面临境内外虫源双重叠加,存在爆发的可能。基于国内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多种多样的防控手段和技术、健全的防治队伍以及多年在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的思路,采取做好成虫理化诱控,田间结合各地植保部门预警通知,确保指导培训及时到位,在虫害发生关键时段指导防治,基本上做到应防尽防,在王一预测预报和指导防治的玉米地的损失控制在 10%以内,大大的减少产量损失,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