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
顶天立地、创新争先--李少昆
发布时间:2018-08-15      来源:       阅读量:407     分享:

 

李少昆研究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普及工作,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作物生产重大科技需求,在作物高产栽培理论、现代作物生产技术研究及科技推广与普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研究科学理论,创新关键技术

李少昆研究员现任农业部全国玉米科技入户首席专家,全国农垦系统玉米首席专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组长,能够准确把握国内外玉米产业发展方向和玉米产区的生产特点、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长期开展玉米高产潜力研究,探索高产实现途径。明确了玉米实现亩产1000公斤高产的基本规律,连续多次创造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使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提高了近500公斤/亩;系统开展了玉米密植栽培、籽粒机械直接收获、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等重大技术研究,创立的“玉米密植栽培”、“籽粒直收”、“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批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多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构建了我国玉米生产的主体技术模式,为作物增产增效做出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获新疆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一项,河南省、四川省和黑龙江省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1年,由李少昆博士牵头组织全国玉米主产区相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服务生产实践,支撑产业发展

由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4年农业部开展“四大粮食作为科技提升行动”,李少昆博士被遴选为玉米首席专家;2005年之后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玉米首席专家;2008年被选为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及时掌握玉米生产情况,李少昆博士每年在生产一线的时间都超过了150天,足迹已遍布我国玉米各主要产区,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玉米播种前,了解各地的生产备播情况;生长季节,开展玉米生产情况调研工作,及时掌握玉米长势;玉米收获、验收时节,连续二个月坚守在各地的玉米田中,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撰写调研材料,为玉米生产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近年受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玉米生产灾害发生较多,每当玉米生产中出现较大灾情,李少昆博士都及时深入一线,带领技术人员调研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落实到生产中去。如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多次赶赴灾区,开展灾情调研,及时提出了水改旱和灾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针对性建议措施;2009年夏秋东北大面积干旱和黄淮海玉米倒伏,2010年初西南的干旱、东北的低温,6-8月东北的干旱、洪涝,李少昆博士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科学评估灾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提出救灾减灾对策,为各级政府科技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培养后备人才,扶植学科发展

培养人才、助力发展”,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少昆研究员不仅科研工作卓有成效,在对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遗余力。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培养了博士23名、硕士55名,博士后4名;多年来一直承担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讨论”课程,并获得教学名师称号。

自2008年以来,还承担了多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培养工作,先后培养了内蒙古阿荣旗农技推广站技术推广人员的郝桂娟、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聚林教授、宁夏农科院的王永宏研究员、新疆伊犁哈萨克姑娘娜孜依拉和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柴宗文等人。在学习期间,不仅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制定了切合其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在其学习期间充分利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条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经他培养的“西部之光”学员不仅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完成了“西部之光”的任务后,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推动了当地的生产发展。

四、构建科技推广新模式,拓展科普服务渠道

随着新的生产形势变化,玉米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现实需求都发生着新的变化。依托2004年以来担任农业部全国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的工作渠道,通过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信息传播手段调查研究,李少昆研究员构建了“首席专家(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广大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在全国基层农技改革示范县得到全面应用,加速了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研发的作物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玉米在线咨询服务系统”和负责的全国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热线电话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基于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需求,建立了玉米优质高效生产实用技术等多个数据库,组织建设了一套现代玉米培训课程、制作了9个玉米生产技术系列电子课件,通过互联网传播现代玉米生产理念与技术。还开发了单机版、网络版和智能手机版的“玉米病虫草害”、“玉米生长异常”等智能诊断系统以及基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玉米生产信息服务系统,为玉米科技的普及和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手段。

五、开展科学普及,推动产业进步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区域分布广、各地生态条件和种植模式复杂、技术需求差异大,业界对先进生产理念和新技术需求迫切。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培训工作、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建设、粮王培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班、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等各部门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活动,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工作。为适应广大农户“眼见为实”的习惯,在主产区搭建联合试验示范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仅2015年9-10月的玉米收获季节,就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新疆等全国13个玉米主产省(市、区)组织了32场玉米粒收获现场观摩会,租用联合收获机各处做示范,普及玉米籽粒收获的知识和新技术。

为了让各地玉米种植者都能拥有实用的技术科普作品,组织全国500余位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玉米科普作品创作。以《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为例,种植手册(分区域六册)重印21次,合计出版91万册;技术挂图30张,重印16次,合计165.4万张,推广应用至我国所有玉米产区。手册和挂图还分别被翻译为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蒙文出版,推动了现代玉米生产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普及;手册还被翻译为英文,作为面向东南亚和非洲的农业交流与培训用书。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类)。为加快培养从事现代玉米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又牵头编写了北方、黄淮海、西南和西北分区域4套玉米规模生产教材,协助中央7台农广天地拍摄了《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和《玉米滴灌技术》等系列科教片,推动了我国现代玉米生产理念与技术的普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